从技术文档看 Sora 的突破在哪
昨天 OpenAI 的 Sora 又一次屠了 AI 圈的新闻头条,甚至央视也报道了 Sora 的新闻。那 Sora 到底凭什么能有这么优秀的表现呢?
Sora 与 Demo 一同发布了一篇技术文档:https://openai.com/research/video-generation-models-as-world-simulators. 主要讲了2方面的内容:
- OpenAI 是怎样归一化不同类型的视频表达,从而实现大规模大数据量的模型训练的。
- 定性地分析 Sora 的能力边界。
这篇技术文档也展示了这一年来 AI 研究自我加速的趋势。
大力出奇迹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caling video generation models is a promising path …
在文档一开头,OpenAI 就表明了,Sora 的突破其实就是 scaling laws 的又一次表现。从语言大模型的成功里得到的灵感,只要有获取更多的高质量数据,并有效地利用起来,同时增大模型的参数,就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但其中难点有很多,例如怎样获取更多的高质量数据(1080p以上的视频数据以及对应的标注),以及怎样有效地利用起来 (像语言模型一样切分为 token 并进行训练)。OpenAI 这里主要讲了他们是怎样利用这些高质量的视频数据的。
OpenAI 也展示了在不同算力支持下:
- 1 倍基准算力训练出来的模型基本只有个大致的色块。
- 4 倍算力训练出来的模型与 Pika,Runway 等公司的模型效果相比更接近,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但是细节仍然模糊。
- 32 倍算力训练出来的模型在细节、光影、一致性上就达到了接近实拍的效果。
这里的算力 OpenAI 用的词是 “training compute”,没有提数据量的变化,指的应该是同样数据量下,训练的 epoch 数量和 GPU 时长的变化。
有效利用高质量视频数据
Scaling Law 也提到,要训练更长时间,就需要有更大的模型容量(更大的模型参数),同时也要有对应量级的数据支持。那么如何利用更多视频数据就是其中的关键。
视频patch
语言大模型之所以可以利用起全互联网的数据,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建模时,把文本拆成了以 “token” 为最小单位,不管什么语言,在什么场景,都可以把一篇文章拆成一个由 token 组成的序列。而对于视频来讲,这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 patch,这个概念不是 OpenAI 这次提出的,之前何恺明等大神也用这个方法训练了图像的 transformer,达到了图像领域的 SOTA。Patch 的概念主要是让训练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并行化。
在视频领域的 patch 和在图像领域的可能略有不同,但 OpenAI 并没有细写。从架构图上看,有一个 video encoder 模型先把视频转为一个低维矩阵作为 latent representation,然后再由一个线性映射模型,把它拆解成一个时间序列。这里可能有两个模型:
- 把视频进行压缩的 encoder 模型。
- 把 latent space 的矩阵拆解成时间序列。
这两个用来生产 patch 的模型虽然篇幅不多,但我感觉是 OpenAI 能有效使用大量视频数据的关键。Patch一定不是是每一帧对应一个 patch,因为文中也提到 Sora 在训练时,也把图片作为只有一帧的视频进行训练,说明一张图片也能生成 N 个 patch。从 OpenAI 数据驱动的风格来看,很可能这个 patch 与以往的定义不同,并不能直接映射到某一段数据上,只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其具体表示完全是由上面的两个模型生成的。
由于视频 patch 的优雅设计,使得 OpenAI 可以使用不同分辨率、比率、时长的视频和图片进行训练,也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生成被裁切主体的情况。玩过 Stable Diffusion 之类的生图软件的同学应该知道,由于模型训练时把素材裁切成统一大小后进行了输入,所以当生成的图片大小与输入图片不一致时,很容易出现主体只出现一半的情况。OpenAI 的 patch 设计似乎也解决了这一点。
复合数据
复合数据,也就是由人工和算法一起标注合成的数据。
在训练 Sora 时,数据集除了视频本身,还需要有描述视频的文本。对视频的描述越详细,模型就越容易捕捉到视频内的细节,但对视频进行细致的标注是很困难,也很昂贵的。于是 OpenAI 就选择了让 AI 来帮助标注视频。
Sora 使用了和 Dall-E 3 类似的 Recaption 流程。Dall-E 3 的 Paper 里提到 OpenAI 基于 CLIP 训练了一个专门用来写图片内容的模型:https://cdn.openai.com/papers/dall-e-3.pdf。这个模型不仅仅会写出图片内有什么,还会写出并不是主体的内容,例如角落摆放的饰品、图片里的文字内容、物品上的细小标志。用这个模型给大量图片生成细致的描述 (300字以上)后,大大提升了生成图片的可控性和细节的准确性。所以在 Dall-E 3 的成功背后,有大量的这样的复合数据在进行支撑,这个思路也被用于 Sora 的训练里。
比如上面的图里,DSC 是Recaption模型生成的描述,明显比人工标注丰富了很多。
Caption生成模型也被用在了 Sora 训练集的标注上,但具体流程文中没有写出。是给每个 patch 对应的采样图片进行 caption 生成?还是给整个视频进行1分钟大小的内容进行 caption 生成?文中也没有写是如何把文本描述和视频 patch 对应起来的。这个部分可能也是让 Sora 能如此成功的一个 trick。
同时,Sora 在生成图片前,会先用 GPT 对用户输入的提示语进行优化,相当于是一个 “自动提示词工程”,从而让画面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
AI 研究的自我加速
前面复合数据的部分也揭示了一个现象,就是 AI 研究的领域已经出现了由复合数据带来的自我加速的过程。
过去 AI 模型的开发除了模型结构的优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而现在由于 GPT 的能力边界渐渐靠近人类,“标注”的工作也变成了由 GPT 进行粗标 + 人类筛选的过程。这样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量的数据,从而训练出更强的模型。
而一旦模型的能力变得更强,获取同质量数据的成本就更低了,又可以迭代出下一代更好的模型。Sora 的出现就依赖了开发 Dall-E 时用的 Caption 生成模型,以及 GPT。我们之前觉得 AI 会先加速赋能艺术领域或商业领域,但可能最先受益的是 AI 研究领域。技术发展的奇点已经到了。
定性的能力边界测试
技术文档里还对 Sora 的能力边界进行了不同的测试,在昨天的文章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OpenAI 也暴露出其目前的一些不足,例如在生成杯子破碎的时候,破碎的过程并不准确,模型不理解碎片是由杯子上出来的。就像盗梦空间一般,我们已经无法从画质上区分 Sora 生产的视频和实拍视频了,要区分是不是 AI 生产的视频,只能从很细小的细节里去找违反物理规律的动作。
启发
Sora 的出现把原本的很多“猜想”变成了可以尝试的事情。例如:
- Sora 使用的 Video encoder 和 patch,会不会是视频压缩效率更高的一种方案?
- Sora 生成的视频是不是能用来作为 NERF 的输入,做 3D 建模?
- Sora 是不是可以作为模拟器,给机器人做强化学习的 playground?
- Sora 生成的 caption 是不是可以用来做视频索引,让视频剪辑工作者更容易找自己需要的素材?
以及 Sora 这类文生视频未来在商业化的方向上:
- 什么样的视频创作者会被替代?
- 生成视频的成本是不是会比实拍更高?
- 如果一次生产的视频不满意,是重新生成还是用后期软件编辑?
这些问题就留给下一篇博客我们再聊吧。